我的學術研究開始於一個與自身生命經驗有關的問題:「美國權力是什麼」?

曾經號稱遠東最大空軍基地的清泉崗,位於我從小到大居住的家鄉。
基地內的起床號,也曾喚醒我成長的每一個清晨。
只是童年的我未曾想過,多年以後,這個基地會開啟我對美國權力的研究,把我和更大的國際權力關係聯繫在一起。

從小就聽父親談論阿凸仔美軍把他抓走,還給他一瓶可口可樂和美金;或是某個叔公、伯公跑到空軍基地裡面去偷東西,然後到台中縣大雅鄉(今台中市大雅區)的「賊仔市」去賣。他們說:「如果坦克可以拖出來,台灣人也會想辦法把它賣掉」。他們當時逛到大雅鄉永和路,去看看那一間間鴿子籠似的「吧仔間」。抑或是某個伯母到美國人的家中當「保姆」,讓她第一次見識到何謂「會動的床」──水床。這些豐富且有趣的生命經驗,都讓我想要記錄下來。而且,這些故事跟我在歷史課本裡學到的都很不一樣。這些底層的人民後來都成為我的受訪者,但他們總覺得自己「人微言輕」。然而,為什麼「弱者的歷史」就不能成為「歷史」?我內心總是有股衝動,或是一種隱隱約約的使命感,想要把他們的故事都寫下來,讓大家知道在戰後台灣的美援時期,當時的台灣人如何感受國際的、冷戰的權力,而不是只有教科書上的「經濟奇蹟」而已。於是,從2005-2015年,我持續地進行田野調查,並將這些口述歷史資料,完成一本田野調查著作《美國霸權在台灣:知識分子控訴的「權力」‧底層人民珍視的「福利」》(2008),後來拍攝一部紀錄片《跟著美軍遊台中》(2015)。

為了更深刻地回答「美國權力是什麼?」這個提問,進行田野調查的同時,我也進行次級資料的閱讀。我的博士論文主要使用美國國家檔案局的檔案(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,簡稱NARA)。主要研究的課題即是美國權力如何透過美援文藝體制,影響台港在地作家的書寫?其背後運作的機制為何?我提出「隱蔽權力」(unattributed power)的概念,說明1950年代美國權力在台港文學場域的運作,其對於台港文壇的介入主要藉由「國家-私營網絡」(state-private network)和「在地人際網絡」(local interpersonal network),以文學翻譯(translation)、文學改寫(adaption)和共同創作(collaboration)等方式生產文學作品,具體影響台港的文學翻譯、文學創作和文學教育,創造一個台港的、東南亞的和自由世界的反共共同體,使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場域,朝向有利於美方的反共文學和現代主義文學發展方向。

美國權力在台灣的文化(尤其是文學)影響成為我的研究焦點,我分別從美援文藝體制和行動者書寫兩個面向,分析這股形塑戰後台灣文化的關鍵力量。從研究理論方面來看,我把自己的研究定位在「政治社會學」的「權力研究」,同時,根據研究的方法取徑,亦可定位在「藝術社會學」、「文學社會學」和「文化社會學」;從研究材料著手,我處理的主要是1950年代美國在台港的文化宣傳,涉及冷戰時期的區域研究與東亞研究。

目前(2020)我仍持續對於「美國權力」的研究,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進展:一是研究理論的深化,區分美國權力內部的異質性,例如從美國總統、美國國務院、美國新聞總署到各地的美國新聞處,權力內部充滿衝突與協商;二是進行區域比較研究,針對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和日本個案,探究美國權力的運作模式在這些國家的差異,並重新概念化西方文化冷戰所使用的概念,如「國家-私營網絡」。此外,針對東南亞國家在戰後同時處於舊殖民與新殖民的權力交織下,提出不同的國與國協商模式,例如在馬來亞的「英美協商模式」。三是繼續進行田野調查,探討權力接受者本身,如何經歷並感受美國權力。我對於美國權力的研究來自行動者,因此,我希望繼續蒐集關於美國人在台灣的口述歷史,透過行動者如何觀看美國權力,重新檢視美國權力是什麼?從權力施行者、權力中介者到權力接受者,希望透過三個面向釐清美國的權力圖像。

研究專長

文學社會學、藝術社會學、文化社會學、東亞文化冷戰研究、東南亞華人文學與文化 

國科會計畫

2018 「冷戰時期跨國文化生產與傳播:以新加坡美新處為例(1950-1965)」,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」,執行期間:2018/8/1-2020/7/31。(計畫編號:107-2410-H-110-088-)

2017 「東北亞區域政治下的台港文學外譯:以東京美新處譯書計畫為例(1951-1957)」,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」,執行期間:2017/8/1-2018/7/31。(計畫編號:106-2410-H-110-088-)

2016「東南亞區域政治下的台灣文學傳播──以友聯在馬來亞的文化活動為例(1955-1965年)」,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」,執行期間:2016/12/1-2017/11/30。(計畫編號:105-2410-H-110-088-)

學歷

清華大學社會學博士

經歷

2017/08~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專任助理教授

2016/08~2017/07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約聘助理教授

期刊論文


2020  王梅香,〈冷戰時期非政府組織的中介與介入:自由亞洲協會、亞洲基金會的東南亞文化宣傳(1950-1959)〉。《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》,台北: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。32:1 (2020/3) (TSSCI)  (Accepted)

2020  Wang Mei-hsiang, ” Japanese Translations of Eileen Chang's The Rice-Sprout Song and The Naked Earth in the USIS-Tokyo Book Translation Program (1951-1959)”. EurAmerica: A Journal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. (TSSCI)  (Accepted) 

2017  Wang Mei-hsiang, “Images of a Free World Made in Hong Kong: The Case of the Four Seas Pictorial(1951-1956)”.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, 64:255-285.(THCI Core)

2017  王梅香,〈美援文艺体制与1950年代台港文学传播:以《「亚洲」短篇小说选》为观察对象〉。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》(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)20:278-298。(中國CSSCI集刊)

2016  王梅香,〈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、港、馬華文學場域──以譯書計畫《小說報》(Story Paper)為例〉。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》102:1-40。(THCI Core)

2015  王梅香,〈文學、權力與冷戰時期美國在台港的文學宣傳(1950-1962年)〉。《台灣社會學刊》57:1-51。(TSSCI)

2015  王梅香,〈不為人知的張愛玲──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下的《秧歌》與《赤地之戀》〉。《歐美研究》45(1):73-137。(TSSCI)

2014  王梅香,〈美援文藝體制下的《文學雜誌》與《現代文學》〉。《台灣文學學報》25:69-100。(THCI Core)

2014  王梅香,〈冷戰時代的台灣文學外譯──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〉(1952-1962)。《台灣文學研究學報》19:223-254。(THCI Core)

2014  王梅香〈台灣文學作為作品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發展與可能〉。《社會分析》9:111-149。

專書論文


2019  Wang Mei-hsiang,”Power? Welfare? The Narrative Modes in Taiwan's Memory of the Cold War”. Taiwan, île de mémoire:Université d'Artois. (Book Chapter)(Revision)

2019  王梅香,〈冷戰時代的台灣文學外譯: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(1952-1962)〉。頁515-552,收錄於賴慈芸主編,《台灣翻譯史:殖民、國族與認同》。台北:聯經。

2017王梅香(中山大學社會系約聘助理教授),〈越戰裡的玫瑰花:戰後台灣現代小說家的酒吧書寫〉。頁372-405,收錄於《聽說讀寫黃春明: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宜蘭:宜蘭大學。

2016王梅香,〈麥加錫與美新處在台灣的文化冷戰〉。頁111-158,收錄於《媒介現代: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、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。

會議論文


2019  王梅香,〈馬來亞美新處譯書計畫與東南亞文化宣傳(1950-1964)〉。論文發表於「2019台灣社會學年會:在虛實之間─關鍵時代的台灣社會與社會學」,      台北:中央研究院。2019年11月30至12月1日。

2019  王梅香,〈東京美新處譯書計畫與張愛玲《秧歌》、《赤地之戀》日譯(1951-1959)〉。論文發表於「2019在地因緣:香港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香港:香港大學。2019年5月29至6月1日。

2019  王梅香(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),〈權力? 福利? 戰後台灣冷戰記憶的敘事分析〉。論文發表於「2019文化研究年會」,新竹:交通大學。2019年3月9-10日。

2018  王梅香,(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),〈文化冷戰論述的南方觀點:以馬來亞文化宣傳為例(1950-1970)〉。論文發表於「中山大學社會系十周年」,高雄:中山大學社會系。2018年9月14-15日。

2018 Wang Mei-hsiang(Department of Sociology, National Sun Yat-sen University),”Between Cultural Propaganda and Cultural Mission: Cultural Activities of the Union Press of Hong Kong in Malaya(1955-1959)”, Area studies and beyond Asian Studie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Conference 2018, University of Sydney, Australia. July3-5, 2018. 

2017  王梅香(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),〈冷戰時期非政府組織的中介與介入:自由亞洲協會、亞洲基金會的東南亞文化宣傳(1950-1959)〉。論文發表於「社流感:2017年台灣社會學年會」,台北:輔仁大學社會系。2017年11月25-26日。

2016 王梅香,〈東南亞區域政治下的台灣文學傳播──以馬來西亞《學生周報》為例(1959-1966)〉。論文發表於「台港文藝與跨文化交流工作坊」,新竹: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、國立清華大學亞太╱文化研究中心。2016年12月9-10日。

2016 王梅香,〈美援文藝體制與1950年代台港文學傳播:以《亞洲短篇小說選》為觀察對象〉。論文發表於「第七屆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」。花蓮: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。2016年5月26日至5月27日。

2015王梅香,〈越戰裡的玫瑰花:戰後台灣現代小說家的酒吧書寫〉。論文發表於「黃春明及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」。台南:國立台灣文學館。2015年10月16日至10月17日。

2015  王梅香,〈香港製造的自由圖像:以《四海》畫報(1951-1956)為例〉。論文發表於「戰後臺灣、香港、馬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」國際學術研討會。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。2015年7月31日至8月1日。

2015  王梅香,〈國家權力與文學作品的生成: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(1950-1962)為例〉。論文發表於「藝術社會學研討會:藝術理論與社會」。台中:東海大學社會系。2015年5月22日。

2015  王梅香,〈美國權力與文學改寫:以《快樂國》和Alice in Manialand為例〉。論文發表於「2015文化研究學會年會」。台北:文化研究學會、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、真理大學通識教育中心。2015年3月14-15日。

2014  王梅香,〈文學、權力與冷戰時期美國在台港的文學宣傳(1950-1962年)〉。論文發表於「2014年台灣社會學年會」。新竹:清華大學。2014年12月6-7日。

2014  王梅香,〈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港馬華文學場域──以譯書計畫《小說報》(Story Paper)為例〉。論文發表於「戰後臺灣、香港、馬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」國際學術研討會。馬來西亞:拉曼大學(金寶校區)。2014年7月18-19日。

2014  王梅香,〈文學作為作品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發展和可能〉。論文發表於「藝術社會學研討會:作品社會學如何可能」。台中:東海大學社會系。2014年5月23日。

2013  王梅香,〈冷戰時代的台灣文學外譯──美國新聞處譯書計畫的運作過程〉(1952-1963)。論文發表於「台灣文學外譯學術研討會」。高雄:文藻外語大學翻譯系暨多國語複譯研究所。2013年11月22-23日。

2013  王梅香,〈麥加錫與美新處在台灣的文化冷戰〉。論文發表於「媒介現代:冷戰中的台港文藝學術研討會」。台南: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、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。2013年5月22-23日。

其他


2018  王梅香,〈冷戰、流亡與香港:評陳建忠《島嶼風聲:冷戰氛圍下的台灣文學及其外》,收錄於《文訊》第395期,2018年9月。頁134-136

2017  王梅香,〈台中的美麗╱美力往事:美國人在台中的足跡〉,收錄於《台中歷史地圖散步》,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。2017年10月。

2017  王梅香,〈台灣翻譯史中的美國因素〉。頁206-209。收錄於〈翻譯與歷史的對話:建構台灣翻譯史〉,《翻譯論叢》第10卷第2期,2017年9月。

2017  王梅香,〈冷戰影像.香港製造—— 從《四海》畫報看東南亞的文化冷戰〉。頁26-33。收錄於《攝影之聲》(Voices of Photography)第20期,2017年3月。

開授課程

研究所:文學社會學、藝術社會學
大學部:藝術社會學、文化社會學、閱讀與寫作、社會調查與研究方法、走讀鹽埕、報導文學與社區發展

跨院學程負責人

社區文創學程 

碩士論文指導

陳永翔,《為什麼學族語?「都市原住民」族語學習與身分認同》,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,2024年。

涂芝瑄,《邱妙津經典化過程:一個社會學式的考察(1988-2018)》,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,2019年。

鄭郁芬,《黃埔新村的文化展演與空間生產》,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,2017年。

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

林敬堯,《調酒以外:高雄男同志酒吧文化與發展初探》,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,2019-2020年。

徐亦霆,《不想當人了!台灣「獸人迷文化社群」形構與意義》,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,2018-2019年。

陳柏英,《文化媒介與日本動畫電影的接受經驗:以宮崎駿動畫電影為例》,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,2017-2018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