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主要研究戰後台灣的「抗爭史」,具體來說則涉及國家建構、政權性質、抗爭與社會運動、階級與族群形成等現象
在博論中,我鎖定今日通俗論述與社會學界經常視為「抗爭」消沉的「後二二八」時期進行分析。雖然Tilly、Tarrow、McAdam所稱的抗爭政治(contentious politics)下,其實包含了遠大於「社會運動(social movement)」的各類抗爭;不過在台灣學界的研究中,至今仍多以1980至當代的「社會運動」為選定案例的主要類型。我特別針對1946年後在台灣興起的地下先鋒黨組織「台灣省工作委員會」為對象,藉此對戰後初期的國家(再)建構與國家-社會關係史的抗爭軌跡進行重估。
在博論中,我一方面藉助將社會系統分層的策略,將「中層」的社會諸場域視為地域/國際政治/國家-日常生活間的接合與角力點。進而,我勾勒各場域制度變動的軌跡,也勾勒人民的日常體驗,解釋他們如何決定走向激進化的地下抗爭的多重軌跡。我想回答的謎題是--戰後初期(1945-1949)的國府為什麼無法在殖民地制度遺緒、民眾支持、國際勢力援助的眾多有利條件下順利完成國家(再)建構並鞏固正當性?反而催生了全島性、激烈、並在不同程度上挑戰政權正當性的兩波抗爭--先是「二二八」的高度自治(1947春季)、隨後膨脹為尋求改朝換代的台灣地下黨(1946至1955年止)。
我通過區分高等教育場域、中等教育場域、國營企業場域、自營工匠場域、農業生產場域、山地行政場域...等「中層」的社會空間,先探討不同場域的行動者在戰後歷經的了日常體驗與壓迫型態,進而識別是那些位置的行動者接受地下黨動員,形成在視域、思想、訴求上存在異質的「跨場域統一戰線」,直到1949年秋天後陸續為國民黨政府陸續鎮壓。藉此,籠統的「台灣人」想像被拆解與還原到不同的場域位置,藉此指出學生、農民、國營工人、原住民菁英...並沒有「一致」的光復經驗、也非懷抱「一致」的動機或意識形態投身地下黨。藉此,我想釐清這一波抗爭在經驗與理論上的特殊性。
2019年1月至2020年夏天,我進入中央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。在這個時期,我探索處理博論時未能處理的另一塊謎題。根據檔案,白色恐怖下的政治犯約有45%為外省籍。但戰後台灣的人口組成中「外省籍」人口卻占不到20%。同時,一些學界或通俗論述常用「恩庇侍從說」討論「外省人」與國府的關係。假若「外省人」是特別受國府照顧的一群,那在整體政治犯中佔近一半的「外省政治犯」究竟由何而來?
我的觀點中,我拒絕將「外省人」視為一個「族群」,並主張1949至1950年代來台的所謂「外省人」是一個族群、語言、文化、階級、政治經驗與認同存在高度異質性的群體,唯一的共通處只有離散(diasporas)經驗。我沿用博論建立的分析框架,將所謂「外省人」還原或拆解到陸軍、海軍、空軍、公教人員...等不同場域,探索其日常經驗、抵抗、鎮壓的軌跡。與此同時,為了迴避民族史(national history)常預設的單線史觀,我也在2019年開始梳理馬祖列嶼於1949年後與台灣不盡相同的政治經濟軌跡,並解釋國家如何在此統治,而又是那些人成為「白色恐怖」下馬祖地區的政治犯。關於這些提問,是我目前持續探討的課題。
未來,我的研究期許有二。第一,我既已從1945年的二戰結束為起點,逐步探索了1940、1950年代台灣社會的抗爭軌跡,我期望能繼續探索1960、1970年代被大多數人遺忘的抗爭史。而這對於補足、修正、乃至於挑戰將「民主化」浪潮或威權轉型的起點定錨於1980年代的主流觀點(偏見),應該有所助益。第二,我希望我的研究成果不僅僅侷限於學院。從2018年秋天開始,我陸續嘗試與各地的學校、群眾教育據點、創作者、乃至於事件發生的原鄉居民串連協力,希望將這段歷史帶回發生的地方,並成為當代重新思考過去、當下、未來關係的素材。在可預期的未來中,這是我繼續前行的道標。
研究專長
歷史社會學、政治社會學、文化人類學、抗爭政治、台灣漢人民間信仰、田野方法與口述歷史
研究調查案
1. 2007、2008年,所《台灣「外省人」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》(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,計畫主持人張茂桂、李廣均)數位典藏計畫調查工作,負責「海軍白色恐怖」、「山東流亡學生案」相關訪談與史料蒐集。
2. 2019 《「回首來時路,書寫我家園」在地記憶空間示範區域規劃成果報告書》(規劃單位:城鄉潮間帶有限公司;委託單位: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)歷史顧問。
3. 2020 《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相關史蹟點第三期調查案》。擔任計畫主持人。規劃單位:好多樣文化工作室。委託單位:國家人權博物館。
4. 2021 《白色恐怖下的影視聽工作者檔案史料先期調查》。委託單位: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。
5. 2021 〈國家建構、離散者、與戰後外省人的鬥爭政治(1945-1960s)〉,國科會研究計畫(兩年期)。
6. 2022 《台灣鐵道職工生活調查計畫》(擔任計畫主持人)。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。(2022/08/09 ~ 2023/08/31)
7. 2023 《112年度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管有政治檔案研析委託服務案》(擔任計畫主持人)。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家檔案局。(2023/02/17 ~ 2023/12/13)
8. 2023 《金門地區白色恐怖時期相關歷史場址調查計畫》(擔任計畫主持人)。台北市,國家人權博物館。(2023/05/19 ~ 2024/07/30)
9. 2023 《政治暴力創傷療癒研究發展計畫》(擔任計畫主持人)。行政院衛福部。(2023/05/30 ~ 2023/12/31)
10. 2023 《112-113年度「金門馬祖政治暴力創傷療癒需求及工作模式探究」》(擔任計劃主持人)。行政院衛福部。(2023/10/01~2024/12/31)
學歷
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(88年7月至93年7月)
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(93年7月至96年7月)
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(97年7月至107年7月)
經歷
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(108年1月至今)
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專任助理教授(109年9月後)
顧問
1. 2019-2022 《明白歌》。再拒劇團。歷史顧問。(獲得第18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)
2. 2019 《白噪音》,饕餮劇團。歷史顧問。
3. 2019 《非常上訴》,狂想劇團。歷史顧問。
4. 2019 《拜訪流麻溝15號:記憶、地方、敘事》(2019年綠島藝術季)。歷史顧問。
5. 2020 《如果,在邊緣,畫一個座標If On The Margin, Draw A Coordinate》(2020年綠島藝術季)。歷史顧問。
6. 2020 《寂靜的迴響》,再拒劇團,擔任顧問。(與創作者黃思農、曾薇熹、曾伯豪、黃思農、黃瑋傑、蔣韜、林奕碩展開為期一年的共讀、討論,於2020年11月28日於台灣大學水源校區以「寂靜的迴響」音樂會形式發表)
7. 2021 《無法離開的人》(360度VR沉浸式作品),導演陳芯儀,國家人權博物館委託製作。擔任歷史顧問。(2022年9月拿下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競賽單元最高榮耀「最佳體驗大獎」,之後又獲得大量國際獎項。又於2023年擔任北師美術館同名展覽腳本撰寫)。
8. 2022 《父親母親》,同黨劇團。歷史顧問。
9. 2022-2023 《2023綠島人權藝術季──傾聽裂隙的迴聲》,歷史顧問。
學位論文
1. 2007 《神靈、民族、與認同的空間政治:日治與戰後台北盆地尪公年例之變遷》。台北市,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。
2. 2018 《戰後台灣地下黨的革命鬥爭(1946-1955)》。台北市,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。
期刊論文
1. 2012 〈「他們為什麼不說話?」論1940年代抗爭史田野中的一些觀察〉。收錄於《跨界:大學與社會參與》(2)。
2. 2013 〈地下革命中的迫迌人──林元枝和李漢堂的故事〉。收錄在《觀台灣》(17)。台南市,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。
3. 2014 〈大眾傷痕的「實」與「幻」──探索1950年代白色恐怖「見證」的版本歧異〉。收錄在《歷史台灣》(8)(TSSCI)。
4. 2019 〈戒嚴與「白色記憶」──我們喪失的「雞婆精神」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1):12-16。
5. 2020 〈芎林白影─1950年代的「中學教師被捕事件」〉。收錄在《新竹文獻》(72)。
6. 2020 〈大浪襲來-綠島新生訓導處「再叛亂」案的真相與平反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2):41-45。
7. 2020 〈迎魂歸鄉-試探研究者、創作者的角色協作,與「群眾創作」的當代意涵〉。收錄在《藝術觀點ACT》(82)。
8. 2020e 〈迎魂歸鄉──如何在各鄉鎮談「白色恐怖」的一點筆記〉。收錄在《台灣民主季刊》16(4):143-156。
9. 2020 〈流血的身體、只剩骨頭的身體-側寫「白色恐怖」下雲林地區的兩位女性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3)。
10. 2021 〈危崖下的相遇──記七十年前政治犯、綠島居民、與新生訓導處的交織搓揉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4)。
11. 2021 〈「四六事件」七十周年後的新芽──記台灣大學、台灣師大、國防醫學院近年的校園白色記憶實踐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5)。
12. 2021 〈犁跡與爪痕──凋零在「曾文區」土壤的白色稻穀〉。收錄在《ACT藝術觀點》(88)。
13. 2022 〈校園中的不義遺址──層疊於臺大校園的白色痕跡〉。收錄在《向光:人和人權的故事》(6)。
14. 2022 〈再思台灣脈絡中「政治受害者」與「傷」的本地意涵〉。收錄在《本土心理學研究》(57)。
15. 2023 〈「白色恐怖」中的女性政治犯──重思「歷史真實」與「再現」的政治〉。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》(101)。
16. 2024 〈閻王、三姑、白蛇傳──戰後地下黨「工人政治新劇」史(1949-1950s)〉。(已通過審查,將於2024年刊出)
專書
2021 《空總:白色檔案考》(上)(下)(Air Force Command Headquarters: An Archaeology of the White Archive)。台北市,當代文化實驗場C-Lab出版。
2023 《春日的偶遇——白色恐怖、我的阿公黃溫恭與家族記憶追尋》(與張旖容合著)。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專書之一章
1. 2008 〈「眼淚像麵糊一樣滑下來」的人〉。收錄於《跨世紀的糾葛──我在綠島3212天》。
2. 2009 〈蒼白歷史中的玫瑰記憶──從「人權侵害史」軸線論「蔡瑞月舞蹈社」的浮現〉。收錄在《傳承與記憶》。台北市,蔡瑞月舞蹈基金會。
3. 2010 〈冬天播下的種,將在春天的搖籃抽芽〉。收錄於《回憶、見證、盼望:追思陳英泰先生(1928-2010)》。
4. 2014 〈2014年「反服貿」抗爭中的權力、民主、與異質實踐──歷史社會學視角的初步分析〉。收錄在《318佔領立法院:看見希望世代》。台北市,奇異果。
5. 2015 〈白色恐怖口述史的檢討〉。收錄在《記憶與遺忘的鬥爭:台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》。台北市,衛城出版社。
6. 2015 〈政權更迭與學生抗爭〉。收錄在《學運․動生: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》。台北市,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。
7. 2015 〈曾錦堂〉。收錄在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》。台北市,衛城(以「呂蒼一」為筆名與陳宗延合著)。
8. 2019 〈迷霧新莊──消逝的1949-1959〉。收錄在《在地壯遊-新莊泰山的常民記憶》。
9. 2020d 〈郵電工作委員會〉。收錄在《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:第六十九信》。台北,奇異果。
10. 2020e 〈學生工作委員會〉。收錄在《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:第六十九信》。台北,奇異果。
11. 2020g 〈50年代的恐怖心靈史──左翼、地下、血的預感〉。收錄於《讓過去成為此刻: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四卷本導讀手冊》。台北市,國家人權博物館、春山出版社共同出版。
12. 2020h 〈「省籍和解論」的影像敘事:重探白克存世的唯二作品〉。收錄在《看得見的記憶 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》:57-76。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、國家電影及視廳中心共同出版。
13. 2020 〈描繪「剛剛消逝的過去」:解嚴初期探索「白色恐怖」的三部電影〉。收錄在《看得見的記憶 二十二部電影裡的百年台灣電影史》:365-382。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、國家電影及視廳中心共同出版。
14. 2021 〈流血的身體、寂寞的枯骨──側寫「白色恐怖」下雲林地區的兩位女性〉。收錄在《靈魂與灰燼:臺灣白色恐怖散文選 卷四 原地流變》。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15. 2021 〈茅坑、橫貫公路、榮民醫院──重探戰後底層陸軍「為匪宣傳案」的歷史面貌〉。收錄在《成為台灣人:遷徙、跨界與多元故鄉 論文集》。台南,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。
16. 2021 〈由「鐵血救國團」案(1953)到「返鄉運動」(1980s)-重構一位「二進宮」軍人政治犯的生命史〉。收錄在《威權鬆動:解嚴前台灣重大政治案件與社會變遷(1977-1987)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市,國史館。
17. 2022 〈國家的治理,民眾的反抗--詮釋此處的空間性質〉。收錄在《「2020台北雙年展」專輯》。台北市,台北市立美術館。
18. 2022 〈王文培:我能不留戀的走這要走的路〉。收錄在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(增訂版)》。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19. 2022 〈白色畫廊──一九五○年代的遺書群像〉。收錄在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(增訂版)》。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20. 2022 〈曾錦堂:迷霧中的四張容顏〉。收錄在《無法送達的遺書: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(增訂版)》。新北市,春山出版社。
21. 2023 〈重探戰後初期臺北盆地「地下抗爭」的空間軌跡(1945-1955)〉。收錄在《城市共筆:第十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。台北市,台北市立文獻館。
22. 2023 〈血的邀請函--一九五零年代「地下黨」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形成脈絡〉。收錄在《永遠不再: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》。台北市,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。
23. 2023 〈閩江口外的三條小船-探索馬祖列嶼的「前線白色恐怖〉。收錄在《永遠不再: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》。台北市,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。
24. 2023 〈軍隊曾是一個大牢籠-概論戰後「外省」軍人白色恐怖的歷史圖像〉。收錄在《永遠不再:台灣威權體制下的壓迫與抵抗》。台北市,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。
學術會議(研討會)論文
1. 2011 〈胎死的秘密革命家組織:重讀1940s-50s「省工委」發展中的四項保密機制〉。2011年台灣社會學年會論文。
2. 2012 〈黑暗中的認知、風險、與共同體想像〉。2012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年會論文。
3. 2013b 〈春風野火中的「承認」與「揚棄」──對1947年「二二八」雙元抗爭軌跡的歷史社會學解釋〉。2013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會議論文。
4. 2014c 〈Agora與「階序」之線:論「民主」的多重人觀與其背反〉。2014年台灣人類學年會年會論文。
5. 2015b 〈五四、秧歌、自治聯線──地下黨「學生工作委員會」的興衰史(1947-1950)〉。201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年會論文。
6. 2016 〈獵殺的邊界:戰後「白色恐怖」的權力佈署與侷限(1949-1955)〉。2016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會議論文。
7. 2019b 〈戰後「山地」的國家建構與國共競爭──重論共黨「山地工作委員會」與原住民菁英關係的謎題(1945-1954)〉。發表於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論壇。
8. 2019c 〈茅坑、橫貫公路、榮民醫院──重探戰後底層陸軍「為匪宣傳案」的歷史面貌〉。發表於成功大學歷史系「成為臺灣人─遷徙、跨界與多元故鄉」國際學術研討會」(2021年將成為該論文集專書之一章)。
9. 2020a 〈在火燒島鍊鋼,直至殞落──重探「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」(1953-1956)〉。將於國家人權博物館在2020年2月8日舉辦的《獄中『再叛亂』案真相研討會》宣讀。後收錄於《大浪襲來:綠島新生訓導處「再叛亂案」的真相與平反展覽手冊》。台北市,國家人權博物館。
10. 2020b 〈由「鐵血救國團」到「返鄉運動」-由一位「二進宮」老兵政治犯看戰後社會變遷(1950-1980)〉。發表於國史館《威權鬆動:解嚴前台灣重大政治案件與政治變遷(1977-1987)國際學術討論會》。
11. 2020c 〈冷戰,前線、實驗戰地政務─三件北竿「政治案件」的歷史社會學初探〉。發表於中央大學「後/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」工作坊。
12. 2021 〈業佃、內戰、減租──解釋戰後雲林以「三七五」為名的農民抗爭〉(1945-1950s)。發表於《看見南方:2021南台灣社會研討會》。高雄市,中山大學社會系。
13. 2022 〈為什麼找上我?六位「外省」政治犯的「受難」敘事與認同〉,發表於2022年11月24日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近史所「形塑傳記:歷史性與日常性國際學術研討會」。
14. 2022 〈由「思鄉」到「叛國」--金、馬「戰地政務」下對於離散軍人的「鄉愁治理」〉,發表於2022年9月25日中山大學「人類學好南 2022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年會」。
15. 2022 〈霧鎖金門──戒嚴與戰地政務下的金門政治案件〉,發表於2022年11月5日金門大學「霧鎖金門──戒嚴與戰地政務下的金門政治案件」。
16. 2022 〈戰後「原運」(1945-1955)與兩個國家──歷史制度論的觀點〉,發表於2022年11月12日屏東大學「2023台灣社會學年會」。
17. 2022 〈重探戰後初期台北盆地「地下抗爭」的空間軌跡〉,發表於2022年12月4日台北市文獻會「第十屆台北學研討會」。
18. 2023 〈北竿海上的三群小船——重探馬祖列島的空間重構與國家化歷程(1950-1960s)〉。發表於2023年7月26日「地理學與歷史學的對話學術工作坊」(Dialogue between Geography and History)。台北市,台灣大學地理系館。
註釋
2021 《靈魂與灰燼:台灣白色恐怖散文選套書》(一至五冊),編者胡淑雯、童偉格。擔任五冊內容的總註釋。(該套書獲得2022年台北國際書展年度大獎)。
策展
1. 2020 《大浪襲來──綠島新生訓導處「再叛亂」案的真相與平反》,策展人。國家人權博物館(先後於綠島園區,景美園區展出)。
2. 2020 《留在50年代的台大學長姐們》,策展人。台灣大學、台北市。(「迎魂歸來」系列活動)
3. 2021 《田秘密:2021雲林人權教育藝文巡展計畫》,策展人,雲林縣政府文觀處(於斗南、台西、二崙、虎尾、麥寮同時展出,五個展場內容皆不同)。
4. 2023 《無法離開的人》。擔任策展協力,撰寫三樓展區腳本。台北市,北師美術館。
5. 2023 《青年消失的小鎮》,策展人。嘉義朴子。
創作簡歷
1. 2019 〈三個房間〉(裝置藝術)。發表於〈2019年綠島人權藝術季──拜訪流麻溝15號〉。(與創作者李佳泓以「安魂工作隊」名義共同創作)。
2. 2019 〈陸海空軍的白色歷史〉(錄像作品),發表於C-Lab。(與創作者洪瑋玲、辛佩宜以「安魂工作隊」名義於駐村時共同創作)。
3. 2020 〈三個身體〉(裝置藝術)。發表於〈混搭米克斯〉,台北當代藝術館。(與李佳泓以「安魂工作隊」名義共同創作)。
4. 2020 〈的確存在於20世紀──身體紀念碑〉(版畫+裝置藝術)。發表於〈2020年綠島人權藝術季〉,國家人權博物館(與李佳泓、林子寧以「安魂工作隊」名義共同創作)。
5. 2020 〈尋魂路〉」(裝置藝術)。發表於《白色城中人權藝術展:這層壁不能被打破?》鬧空間,台北市。(與千晴共同創作)。
6. 2020 〈在冷戰裡生火〉(裝置藝術+錄像作品)。發表於《2020台北雙年展-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》(裝置藝術+錄像),台北市立美術館。(與秦政德、李佳泓、陳怡君、洪廣冀共同創作。)
7. 2021 〈飛行標本室〉(裝置藝術、版畫)。發表於《Creators 2020-21 實驗通信》,空總C-Lab當代文化實驗場。(與千晴共同創作)。
8. 2021 〈The Monument Made of the Body—The White Scars and Repercussions during the Cold War, 2021〉(版畫與錄像),發表於《第十三屆光州雙年展(光州事件四十周年展)》,韓國。(與李佳泓、林子寧、洪偉伶、辛佩宜共同創作)
9. 2021 〈「遲暮的迴響--一封給你的遲來的信」〉(裝置藝術)。發表於《2021年綠島藝術季-如果綠島是一面鏡子》,國家人權博物館綠島園區。(與創作者千晴、宋文博合力創作)
10. 2023 〈莫予伊──曾文區農民運動三部曲〉(戲劇、裝置藝術)。發表於《2022 Mattauw大地藝術季》,台南麻豆總爺藝文中心。擔任歷史顧問、演員。
11. 2023 〈頭擺頭擺,有三條河〉(audio-walk,聲音走讀劇場)。發表於《浪漫台三線藝術季》,演出地點為龍潭三水村(與張迪皓、李佳泓、張綺君共同創作)。
12. 2023 〈今日中港沒有霧──七十年前客庄農運悼念曲〉(裝置藝術、版畫)。發表於《浪漫台三線藝術季》,展出地點為三灣國中(與張迪皓、李佳泓、張綺君共同創作)。
13. 2023 〈Halay su mnaga lama hongu na Utux(我先到彩虹橋的另一端等你們)〉(錄像、裝置藝術)。發表於《浪漫台三線藝術季》,展出地點為三灣國中(與李佳泓、辛佩宜共同創作)。
歷史社會學、政治社會學、文化人類學、抗爭政治、台灣漢人民間信仰、田野方法與口述歷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