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講:廖昱凱 (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博士候選人)
時間:111/03/02 星期三 13:30-15:30
地點:國立中山大學社科院 SS3004-2
~歡迎前來聽講~
演講簡介:
在1986年革新政策之後,越南開始朝向出口農業發展。在2013年,越南政府提出2020-2030越南漁業發展計畫,鼓勵越南養蝦產業的現代化發展,進入國際市場。另一方面,由於氣候變遷與海水入侵,湄公河三角洲近海地區每年有超過六個月的時間都受到海水影響,養蝦產業成為一種氣候變遷調適策略。不過養蝦產業是如何在湄公河三角洲形成與運作?又造成湄公河三角洲什麼樣的農業、技術與環境變遷?透過多物種與多點民族誌,我主張養蝦產業能夠在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成為重點產業,是奠基於三個生產場域的分工:繁殖階段的蝦苗場、養殖階段的三角洲蝦池,以及研究階段的實驗室。蝦子在上述生產場域中,成為繁殖動物、農場動物與實驗動物,以達成不同經濟目標。本研究提出水文社會生活 (hydro-social life),強調養蝦產業中必須在不同生產場域,協調生物 (life form) 與生活形式 (forms of life) 兩者,透過階級、家庭與性別等國內與跨國的社會關係維持與調整水-蝦-人-環境之間的關係,達到資本積累與疾病預防兩個目標。在這場演講,我將帶領聽眾參訪 (1) 湄公河三角洲與中越寧順的蝦苗場;(2) 湄公河三角中金甌、薄寮,與檳椥省的四種養殖模式:紅樹林養蝦、改良式粗放養殖、集約養殖與超高密度養殖;(3) 胡志明市與湄公河三角洲的各類實驗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