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Loader

LOCATION

80424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(社會系)

2020《看見南方》研討會側記・從西灣到霧台

Image for post

2020《看見南方》研討會PartI場記by中山社會+中研院社會所+中山南島中心

地點:中山大學社會學系、霧台

第一天 學院研討會

1.多群體比造研究:概念與實務

謝雨生老師提出,群體之間的表面差異未必是現象的差異,可能只是組成不同,必須分解現象差異與組成差異,才能真正討論群體差異。那麼,什麼又是現象,什麼又是組成呢 ? 譬如,表面上南部薪資低於北部,但並不一定是來南部就會低薪,而是可能南部也有較多去到北部也會低薪的人。前者現象,後者組成。同時,這套方法除了細究所謂平均數可能造成的偏誤,也考慮了異質性。

Image for post

2. 漁電共生行不行? 探詢最小衝突的能源轉路徑

邱花妹老師探討看似雙贏的漁電共生為何造成衝突?經濟領域如何塑造能源民主?過去台灣的研究聚焦在風電,尚未解決太陽能在台灣的問題。在解決漁電共生爭議時,光討論程序民主是不夠的,因為環境正義的多重面向:分配(土地、經濟和工作)、程序(參與式)、肯認(在地智慧)和社區能力(能源在社區中以甚麼形式出現)等面相如果沒有被照顧到,這個討論不會完整。邱花妹分析三種能源民主,經濟方面強調漁民的參與,而非單方面財團的入侵,治理能力方面重視在地知識和科學研究,能源民主重視的是打開參與空間。

美華老師提問:當受訪者有很多立場位置相互衝突的人,在做參與式觀察的時候,如何應對?花妹老師表示自己的身份是所有不同陣營者都清楚的。她會邀請不同領域學者進場,而且進入田野的身分是三重的,學者、環團成員,也會參加經濟部會議。因此在田野間具有身分轉換的空間。

Image for post

3. 語碼代換與社區尊嚴:鼓山國小少棒隊日常生活的多語言實踐。

發表人:王右瑾、林于綉、 金佑苓、吳錦忻、洪卉萱、鄭俊良、蕭心瑜、趙恩潔

趙恩潔老師與她的大學部研究團隊七位同學,探討鼓山國小原民少棒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在多語之間進行切換,而這些切換有哪些特定的意義。

早期語言代碼的文獻停留在情境和功能性的角度來解釋,但無法說明在情境不變狀況下,為何也會發生可以語言切換。後來的語言人類學研究變得更豐富,會考慮很多語碼代換的多層面向,如語言意識形態、親密感(族內或跨族群的親密等等)、非人物件(吉拿富或檳榔等等)、保密性(非主流群體使用語碼代換重新定義符號價值)、集體規訓等等複雜面向,從中形塑新的語言實踐,並在平地經營原民社群的尊嚴。

彭保羅老師問及,原住民孩童使用族語的頻率,是否有像報告中提到的語言社會化中,那麼的「族語為輔」?他感覺幾乎已經全面中文化。恩潔老師回應,近日台灣各地的原住民文化復振以及族語復振運動有上升趨勢,而原民少棒隊這些孩童每日早自習都有一堂族語課。雖然不到流利對談程度,但相對是族語literacy高的。

Image for post

4.魯凱族的道德經濟:社會組織、傳統農耕與災害應對

巴清雄、王宏仁、台邦.撒沙勒三位老師指出,自然農耕與狩獵符合最小化風險原則,可以災害預防,避免不當的農作方式造成糧食短缺危機。道德經濟重分配與分享互惠,這個機制可以保障部落最底層人得以生存,降低自然災害發生機率。所謂最小化風險的重要方式是多糧食混種和現地保存的機制。

同學提問,本次討論的案例有種世外桃源的案例感覺?為何在這麼多部落受到開發商與財團滲透,霧台卻可以全身而退?

巴老師回答,其實現代正在面臨現代社會變遷的問題。而Sasala老師則回應,現在面臨變遷,有許多改變。2009莫拉克風災後遷到永久屋,政府只有給予一小塊土地,收成少。而且政府是鼓勵經濟作物 (水果玉米或火龍果),所以原本的食物生產系統和分享文化難以維持。這是永久屋面臨的問題。霧台是少數留在山上的部落,這樣的共享和人與人之間文化得以保存。

Image for post
Image for post

5. 回不去的家鄉:地方創生視域下的滇緬文化傳承迷思

黃雅雯老師開場說明地方創生具有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邏輯,且有日本的濫觴,尤其是關乎農村的經濟再生。

資本流動如何重構地理?甚麼因素造成清境農場和高雄農場的成長差別?第一是宗教社群的凝聚,例如在清境那裏有滇緬信仰的廟宇,而高雄農場沒有。她想要進一步比較清境和高雄農場的發展差異。

莊英章老師評論道,必須考察在地歷史衝突過程:例如美濃與滇緬族群的衝突,以及一些概念必須被釐清和討論,例如仕紳化的概念應該是本土的族群轉變。

Image for post

6. 鄉村地區受雇者勞動報酬與教育報酬:南台灣與非南台灣的比較

發表人:謝雨生、隆祺芳、郭雅婷

本論文研究目的是探討南台灣和非南台灣薪資差異的問題(人力資本)、工資率差異的關鍵(不用收入來判斷)、教育報酬。其中,在諸多差異的面向中哪個最具有解釋力?

1)南部地區內部的差異性甚至大過於北部地區的差異性。

2)南臺灣鄉村的受雇者平均工資率低於非南台灣

Image for post

7.南臺灣社會資本的落差:人口組成效應與機會結構制約

發表人:傅仰止、謝雨生、盧禹文

本論文討論年代落差(南臺灣20年內的變化)討論組成差異(人口組成差異和機會結構制約)。

南臺灣有豐富的社會接觸,但是沒有相對應的社會資本提升,南臺灣會比居住在非南台灣的人缺少網絡資源。這樣的現象是否可以歸因於南台灣整體機會結構?尚無答案,還在探索。

Image for post

8.台灣民間進香活動參與度的差異:探索南北差異的原因

齊偉先老師探討的問題是,信徒的進香比例是否存在南北差異?

界定宗教:道教和民間信仰較為接近,可以歸做一類。佛教所拜的神與道教差異較大,因此佛與道教分開統計。

宗教類別中,媽祖信徒參與進香次數最多,人數方面從北部來的人數最多,但最後統計資料排除很多變項後,呈現中部參與進香的機率是高於北部。

作者做出的解釋,是因為大甲媽祖在中部,因此提高了這個機率。

莊英章老師評論,南臺灣很多是王爺進香。中部是彰化南瑤宮的勢力龐大,媽祖有許多分靈,所以許多宮廟都會去南瑤宮進香。北部到中部的進香有名是因為日治時鐵路開通後,北港才出名。北部有許多是去眉洲進香,如果在中部的話,是南瑤宮和玄天上帝的進香活動十分盛大。台南作為最早的信仰中心,但南部的媽祖為甚麼沒有繼續培植媽祖進香的勢力和活動?

Image for post

第二天 霧台部落研討會

我們搭著車到霧台谷川大橋,這是座連結三地門鄉與霧台鄉的大橋,是進入霧台鄉的唯一連結橋梁。隔天一早醒來後,我們就跟著包光輝長老聽他分享傳統烤地瓜(icibi)知識和他自種的霧台咖啡。我們開始刨土,放入地瓜,然後放上柴火和石頭,等到中午時刻就可以吃地瓜。

Image for post
Image for post

在等候烤地瓜時,我們聽著93歲Kaingu分享月陶葉編織的知識,接下來杜山雄老師帶著我們進行部落深度導覽,帶給我們關於石板教會的建築歷史故事,還有分辨出真正道地的石板屋建築常識。

在導覽過程中,不僅聽到獵人在山林中的文化慣習,也學到魯凱宗教祭祀的傳統。除了增進知識,我們特別喜愛吃得到顆粒的小米冰淇淋。最後,我們有幸加入原中山大學原住民碩專班同學的婚禮,體驗魯凱鞦韆,美華和花妹也被熱情地邀請一起加入魯凱結婚舞。

Image for post
Image for post

❑研討會場記:洪崇仁、趙恩潔

https://enchiehchao.medium.com/2020-%E7%9C%8B%E8%A6%8B%E5%8D%97%E6%96%B9-%E7%A0%94%E8%A8%8E%E6%9C%83parti%E5%A0%B4%E8%A8%98by%E4%B8%AD%E5%B1%B1%E7%A4%BE%E6%9C%83-%E4%B8%AD%E7%A0%94%E9%99%A2%E7%A4%BE%E6%9C%83%E6%89%80-c5ec6bf82393

Post Author: twsouthernsoc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近期留言